古稀老人的水笔下,缓缓淌出多年前的老九堡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11-05 09:11   

    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老木匠,用最普通的黑水笔真实还原了老底子九堡生动有趣的百姓日子

    他说,想把这些即将或已经消失的老东西画出来给小辈们看看,没想到一画就画了两年

    他画的老民居,居然有内部透视图;他画的上百件日常小物件,甚至标注了比例    

    上了年纪,人难免会追忆往昔:年少时遇到的人、碰到的事、见到的物,以及那些深深刻在脑海里的一切。70岁的戚宝华是杭州江干九堡供销社的退休职工,在古稀之年,他却用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形式呈现了他记忆中的老九堡。

    这是一本厚厚的纯手工手绘图,白色的封面上,戚宝华工工整整写上了《九堡周围建国后部分资料想象画册》,在画册名的下方,有一行小字:“质量不过关,只能供参考之用。”

    可是当我们翻开画册,所有人都“哇”地一声发出了惊叹!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是钢笔素描?还是精准的设计图?谁也说不上来。页面上,一幢幢老底子九堡的房子、透露着浓浓生活气息的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以完全写实的模样跃然纸上。这真的是眼前这位毫无绘画经验的老人画出来的吗?

    戚宝华一页页翻着,给我们讲起了老底子九堡的故事。

    50年代直头舍,60年代平瓦房还有2000年的联体新居

    翻看着戚宝华的画,你会感叹,这一定是一个懂生活又富有情趣的人。

    瞧,这是他笔下九堡民居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九堡人生活不富裕,大多数人住的是茅草房,可茅草房的式样也有好多种。有半个椭圆形模样的火筒舍,有尖尖屋顶的直头舍,也有两扇门的大横舍。

    到了60年代,九堡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有混凝土屋梁的大瓦房出来了。戚宝华居然细心地画出了房子的内部透视图,颇有建筑师的风范。

    90年代呢,生活条件愈发好的九堡老百姓住进了琉璃瓦农居。到了2002年,戚宝华笔下九堡格畈家园的新居就是自家的房子,那是一幢漂亮的4层小洋楼。为了画好这个房子,戚宝华特地跑到隔壁邻居家以平视的视觉拍了照片,再对着照片细细勾画,细致到墙壁上每一块瓷砖线条都清晰可见。

    大缸做的缸缸灶、补碗的工具箱这样的老物件他画了上百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个资源匮乏、日子紧巴巴的年代。可戚宝华笔下的老底子九堡,老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鲜活生动。他把记忆中那些琐碎的上百种日常小物件全部一笔一画描绘了出来,甚至标注了比例,考究得如标准设计图纸。

    比如老底子的农家灶台,有供奉灶王爷的古式大灶,一般人家的泥土灶,如摇篮模样的摇篮灶,甚至还有最最简便的缸缸灶。缸缸灶就是一口大缸,缸壁上挖个洞,缸口上摆口锅,缸子里烧火,锅里烧菜。

    再瞧瞧厨房里的器具。考究点的人家会用雕刻着纹饰的木制大凉橱、碗橱,一般人家会用简单的竹凉橱。就连50年代老底子居民家里使用的烧煮器具,戚宝华都细细画了出来。无边铁锅、有边铁锅、火锅、烫锅、汤罐、砂罐、铜罐、药罐……画旁的小字标注着比例,为1∶10。

    老底子九堡公社,家家户户都务农,生活工作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农具。戚爷爷笔下的好多小物件,城里人恐怕是真的都不晓得呀。

    老底子九堡人养蚕,这个叫茧帚的东西就是养蚕宝宝用的。再比如养猪的竖条条大猪栅和养羊的横条条羊栅,两者可不能搞错了。猪饲料是在猪圈里头吃的,要是猪圈用了横条条的栅栏,猪就会踩着横杆爬出来;羊圈要是用了竖栅栏呢,它可就探不出头来吃草咯。

    在那个年代,家里东西磕破了那是不舍得扔的,补一补还能用。于是,诞生了许多挑着担子边走边吆喝干修补活的行当。

    戚宝华的笔下,有箍木桶的打箍担,有补碗的补碗担,白铁匠担、铜匠担、补鞋担、磨剪刀担,还有小朋友最嘴馋的“砰”一声巨响就出来香喷喷爆米花的爆米花担。

    诸如此类的生活小物太多太多,这些个繁复物件,戚宝华居然都分门别类地存在脑子里,如版印一般精细地一笔一划勾勒出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王丽 通讯员 舒也文 金诚成/文 记者 林云龙/摄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