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举措不能任性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10-17 06:37   

    金秋十月,杭州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又摘得一枚“硕果”——经过近30个月的建设,10月15日,环城北路地下通道正式通车。过往司机纷纷点赞:真通气!

    但就在大家欣喜交通不断改善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发现多了个新麻烦:开车从体育场路上高架后,不能在文晖路下了,若想去那一带地方得绕个大圈,而且周边地面道路更堵了。

    隧道贯通带来的“爽”值得称道,高架新举措产生的“懵”却令人猝不及防,突如其来的“禁右”措施,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

    对此,交警部门给出的解释是:“禁右”是为了减少对直行车辆的干扰,让高架通行相对顺畅。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只能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们有理由相信管理部门的决策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禁右”有没有实在效果却令人担忧。倘若决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桥面治堵反而造就地面更加拥堵,这样的办法依旧治标不治本;倘若决策事倍功半,折腾了百姓却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样的办法性价比着实不高。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重要性不言而喻。交通涉及千家万户,任何一项措施出台都必须谨慎再谨慎,不能随意拍脑袋,更不应任性。

    首先,科学论证不能缺。城市道路的具体通行规则事关民生,绝非小事,要有决策调研、充分论证,找准对症之药。相关部门在制定“禁右”措施之初,有没有做过相关交通流量的统计?车流从高架被赶到地面以后,对区域交通的影响到底有几何?这是杭城每一个出行者心头的疑问。

    其次,“闭门造车”要不得。了解民情民意是做好决策的基础。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做决定不冲动、搞决策不盲目,让公众能更多地参与到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再次,合理落实很必要。决策要科学,执行也要科学。管理部门能否在体育场路上口的前方较远处就设置相应的提示牌?这样,司机不至于到上口时才看到“禁右”指示而反应不及。

    最后,监督机制不可少。任何事关民生的举措都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好的目标指向性,并且在出现明显错误或遭遇困境时,有一个纠错或改良的制度保障。中河高架的此番“禁右”尚在实施的初始阶段,最终效果拭目以待,但在这一举措推进的同时,有关部门能否对社会公开相应的数据,让大家参与监督?能否在预期效果没有出现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修正?能否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并开诚布公地告知公众?这一切,也值得有关部门思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而如何将利民之事妥善地办好,考验的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城市交通的任何一项举措都应是对民意的倾听与回应,制定方案举措当以人民福祉为导向,推进决策落实应以人民利益为指引。相信只要老百姓的车开得明白了,行进在杭城的哪条路上都会是“通气”的。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评论员 严沁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