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杭州有人买了一后备箱的片儿川和肉丝虾仁面,为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7-12 09:59   

昨天8:00,开元路如家快捷酒店509房间,我和马翔约在这里见面。

马翔是杭州湖滨街道涌金门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前晚,社区在这家酒店包了33个房间,转移了辖区65位住在老旧危房的居民来这里避台风“灿鸿”。这些居民来自于泗水新村、营马井巷、洽丰里,房子的建筑年龄都在80年以上,很多还是木结构。

509房间的门只敲了一下,马翔就出来了,里头还有一位大伯,68岁,就是前晚转移到这里的居民之一。他的右脸颊上有一块血痕。

社工马翔来是来叮嘱大伯去医院看伤的。前晚9点,大伯想在台风到来前修好家里的电线,不料一个踏空,电线刮伤脸。

从509房间出来,马翔又去了三楼一个房间。

这里住着一对母子,妈妈慈眉善目;儿子机灵的眼神打量着陌生人。这家的男主人在监狱服刑,属于贫困户,社区里一直照顾着母子俩。

儿子在练字,妈妈说担心被台风关太久,就把儿子作业本带了出来。儿子语调兴奋,说:“酒店房间比家里大多了,亮多了。”

马翔拉住他的衣角,用力拽了拽,鼓励说:“小伙子,台风天保护好妈妈。我刚给你上过消防安全课,家里房子的木楼梯特别陡,千万当心!”

对门住着一家六口,分别是37岁的黄阿姨和她7岁的儿子,还有暑假带着儿子、女儿来杭州旅游的外地姐姐。

但是,马翔敲门敲很久,里面都没有应答,马翔自言自语:“不会跑去西湖边玩了吧?”

马翔今年36岁,杭州男人,开过财会用品小店、当过派出所接待员,三年前应聘到涌金门社区做综治协调专管员,负责社区居民的矛盾调解、信访受理、普法教育等事情。

马翔皮肤黝黑,握手温暖有力,他身穿雨鞋、牛仔裤、防风衣、走路带风,手捏着的两只手机交替地不断叫响。

听他电话里迅速交办了几件事情,果断干练。“哦,好的……哦,好的,我马上去办……”“啊,发烧啦?我马上去买药送来。”

买药、买水这样的事情,前夜到现在,马翔已为转移来的居民跑了好几趟,花了200多块钱。他月工资三千出头,平时类似要垫钱的事常有。

我看马翔手机不停响,问他没有给家里打过电话。

他说,前天打过了。一个电话是告诉妈妈晚上自己不回家吃饭了。还有一个是晚上10点半打给女朋友的,结果女朋友反问他是不是忘记她生日了,他才恍然大悟,忙得忘了这件重要的事!说到这里,马翔一脸的尴尬。

马翔左手带了一只黑色小米手环,我翻看了他最近两天的走路步数,7月9日7560步,10日22000步!这一天,正是转移居民的紧张时刻。

为什么走路的量突然翻了三倍?

马翔笑了,说:“10号上午社区孔书记部署了转移任务,我挨家挨户统计人数,下午又一家家做动员工作,很多老年人恋家,脾气也倔,不肯去宾馆,有几户跑了好几趟才说服。就算是最后住到酒店来的,还有‘逃’跑的呢,还要出去找回来。”

马翔此刻惦记的正是一位“逃”走的张大伯。80岁了。

早上马翔给他送早饭,服务员说人刚走,马翔追出酒店门口,塞给大伯两个肉包,大伯答应,溜达一圈就回来。

已经是上午10点了,张大伯还没有回到酒店。外面的雨越来越大,风呼呼地响,电视里说,杭州市区的风力已经达到8-9级。

马翔果断地走出酒店,要去寻找“潜逃在外”的张大伯。撑开伞,人在风雨中已经站立不稳,地上都是被风吹断的梧桐枝。

张大伯家住饮马井巷。

饮马井巷有直饮马井巷和横饮马井巷。明代时有张司马居于此,原名张司马巷;因巷内有井,水井位于横饮马井巷东端,水泥六角井圈,又称义马井巷。另一说,清朝时附近有清兵养马场,在巷口挖井饮马,故称饮马井巷。

这次转移出来65位居民的房子,都有点历史,有点故事。

洽丰里在将军路西头,靠近西湖,成排的石库门建筑,1950年秋天,杭州第一个由人民政府创办的越剧团——民艺剧社,在洽丰里成立。当年越剧团里身穿灰布制服的女孩,列队走在延龄路(今延安路)上时,常常吸引路人驻足。

泗水新村坐落在将军路以北、浣纱路以西、吴山路以东、国货路以南,以前是日本军队的慰安所旧址。

走了三五分钟,张大伯家就到了。马翔敲门,无人应,就和我在门口等了十分钟。

马翔说:“其实张大伯前天晚上已经‘逃’出去过一次了,到了凌晨才把他找回来。”

看来干等是等不到了,马翔决定先回一趟社区办公室,一一电话居民,通知他们不要着急着退房,万一下午台风大起来。

刚进社区门,社工章大姐递给马翔一张纸条,说刚刚有人打进社区值班电话,说想出力帮忙,给居民送面条。

马翔问“谁啊?”

“对方不愿说,只知道姓李,出差来杭州,说在电视上看到社区转移了很多老年人在酒店避台风,想帮着解决吃饭问题。”章大姐说。

马翔抬眼看钟,11:15,正是要吃中饭了,他马上拨通了李先生的手机,对方说,面已经买好了。两人约好在将军路4号靠近浣纱路的巷口碰头。

涌金门社区孔蓓蕾书记、马翔等四位社工在巷口等,没多久,一辆绿色出租车停在大家跟前,车上下来一位穿红色T恤、黑色休闲裤、皮拖鞋的中年男人,之间他利落地打开出租车后备厢,说:“面来了。”

大家忙着“卸货”,章大姐随口问:“什么面?”

李先生说:“两种面,片儿川和肉丝虾仁面。”

他又补了一句,“我把勺子也准备好了。”

大家说这么好的勺子啊。“三块钱一个,我买下来了。”李先生笑笑。

20碗面,10碗片儿川、10碗肉丝虾仁面,20个勺子,一共550元。

社工们端着面散去,李先生也没有寒暄,也没说再见,头也没回,就上了出租车。我追上去问他姓名,来自哪儿,他冲我一笑,摆摆手,招呼司机开走了。

下午快5点了,风雨稍稍小了一些。马翔的手机又响了,是送面人李先生打来的,他问居民们的晚饭还要不要解决?酒店的房费可以由他来付。

马翔说,刚刚接到消息,台风已经在舟山登陆了,对杭州的影响会逐渐减小,社区已经通知居民们可以回家睡觉了,晚饭各自回家家自己烧了。“谢谢谢谢!”马翔一连说了好几个谢谢。

晚上6点半,我拨通了李先生的手机,显示温州号码。他正在吴山广场和朋友吃饭。

李先生说,自己48岁,浙江台州人,在温州长大,在杭州有一家企业。这次来杭州办事,因为台风就没出去待在宾馆里看电视,知道了这个事情后就想出点力。

他说他对杭州有感情,在这里上的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86级毕业。

关于台风,他还说了一个小故事——

小时候记忆里温州的台风特别多,有一年台风特别大,家里房梁要倒了。我的四个姐姐一个妹妹,加上我自己还有外婆,五个人把桌子、椅子一层层叠起来,最后爸爸爬上去咬着牙把房梁给顶住了。台风来了,人多力量大才能顶过去。

晚上10点,风雨停息。李先生在杭州再住一晚,第二天回温州去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程慧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