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古人吃穿与现在有何不同?良渚文化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出土的铜镜。
重见天日的城南城墙。
出土的草鞋。
洪起畏墓。
对于古代时人们生活的种种,我们从来都没有停止探寻的脚步。那些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器物,都让人不禁想揭下其神秘的面纱,去看个究竟。
古人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要吃要穿要玩,生时历经世间变化,死来选一处好归宿,安然驾鹤西去。其实,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留着他们曾经生活过的痕迹。
今天,本报就将为你盘点2014杭城考古之最,看看藏在我们身边的地下宝藏,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半山石塘八卦墩遗址:良渚的文化传播有多广,古人有玉就是“豪”
地点:杭州市拱墅区半山街道石塘社区沈家浜自然村北部,东临320国道和黄鹤山,西临沿山港,北临余杭区水洪庙
良渚文化,一直都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而它在地域的影响力,似乎总会给我们一些“惊喜”。此次挖掘的半山石塘八卦墩遗址,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踪迹”。
负责此项目挖掘的杨曦告诉记者,八卦墩遗址发掘面积达1750平方米,发现良渚文化、战国、汉六朝遗迹64个,其中墓葬18座、灰坑39个、房址2座、沟4条、水井1口,出土陶、瓷、石、玉、铜、铁类器物1500余件(套)。
“宝藏”有话说:
在这其中,良渚文化的遗迹遗物尤显珍贵。玉镯、玉锥形器、玉管、玉珠……这些带有富豪气息的陪葬玉器,似乎都在彰显着墓主人不平凡的身份。
通过对八卦墩的挖掘,可以让大家对半山地区古文化遗迹分布有了新了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在当时传播之广,一直延伸到了半山地区。
明清严州府:城南城墙容貌初显
地点:建德市梅城镇
“睦称望郡,爰自伊昔,瞻仰高风,严陵奕奕。”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为严州写下的诗句。严州城的筑城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共有三次:第一次筑城是在唐中和四年(884);第二次是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第三次是在元末明初。
现在的梅城,仍保留了元末明初所筑严州府城的格局,包括外城、内城,以及儒学、县治、坛庙等重要建置。除东北角因山势略弧形内凹外,城址平面大致呈圆角方形,南北约1200米、东西约1340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外城包括城墙、城门及城壕,城门又有旱门和水门。
“宝藏”有话说:
旧时严州府流传着一句民谚:“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严州半朵。”这里说的梅花不是植物,而是梅花形状的城垛——古代,至少在明清两代,只有京城的城墙的城垛才有资格做成梅花形。作为一个州府,城垛建成梅花形,据说跟刘伯温有关,刘伯温曾协助李文忠打了几次胜仗,在占领严州后,李文忠以此统领两浙,战略位置很重要。
此次对严州府城南城墙进行发掘后可以发现,其大南门至小南门段保存相对较好,局部高出地表有5米多,城墙外侧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筑梅城防洪大坝包裹覆盖,城墙内侧为道路,局部内立面破坏较严重。
五代吴越海塘遗址:国内能看到最早的海塘实物,古人穿的“草鞋”有42码大
地点:上城区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
在杭州江城路附近,是城东城墙遗址,在它东侧约80米的位置,就是五代海塘的所在地。深棕色的木头,嵌入泥中的绳索,十多只草鞋,高低错落的泥墙,一幅五代吴越海塘筑造图,得以清晰地显现了出来。
早在公元904年,钱镠被封为吴王,而后建国吴越,定都杭州。但是,由于城内区域实在太小,军队和商业都不好发展,作为一方之主,钱镠深知扩张地域版图的重要性。
但是,早在唐朝以前,杭州城东十分荒凉,并不适宜人类居住。为了自己的一方水土,钱镠意识到要修筑城墙和海塘的必要性。
于是,公元910年,一项轰动吴越地区的庞大工程开始了,大批劳力来到了城东,加入了修筑钱塘沿岸捍海石塘的工作中。
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旭峰告诉记者,可以说捍海塘的筑造,奠定了杭州城而后400年繁华。而它,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的最早海塘实物。
从如今挖掘现场的情况,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整个海塘的面貌。它呈南北走向,横截面呈梯形,自东向西分布着迎水面、顶面和背水面三部分。海塘的表面铺垫用了柴草加固等海塘埽工做法,这种一层泥一层草的铺设方法,也重新“刷新”了古代海塘的筑造工艺史。
“宝藏”有话说:
42码大的草鞋:在这次的捍海塘遗址中,共出土了13只草鞋(正式称谓是“芒鞋”,一种用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草鞋)。这些草鞋差不多都有41—42码大,一看就是适合男人的大小。郎所长说,这些草鞋其实和现在的都差不多,这种民间工艺比较简单,所以得以流传下来。看来,当时修筑海塘的时候芒鞋已经成了工作时候的必备工具啦。
动物骨头、果核及稻谷:民以食为天,除了工作,吃饭也一样重要。在捍海塘遗址上,出土了许多食物,像猪和鸡的骨头,一些水果的果核,看来古人那时候也需要营养齐全,吃肉补充维生素。
临安洪起畏夫妇合葬墓:南宋晚期知府“纠结”的一生
地点:临安市锦城街道横街村郎碧东部约300米的将军山西南麓,道路南侧紧邻西北-东南走向的南苕溪
“家在临安,职守京口(镇江旧称)。北骑若来,有死不走。”这是南宋镇江知府洪起畏在元军大举入侵前写的诗句。
这座依山傍水的葬墓,可谓是占了最上乘的“风水”:此墓地背靠西坟山这个“椅子背”,两侧山坡左青龙右白虎,墓正前方为一座茶几般的山头和一条南苕溪,山水怡然。
在洪起畏墓中,围绕墓前砾石通道和平台的“S”形排水渠在目前所发现的宋元墓中是未曾见到的,“Z”形排水道也极为罕见。
“宝藏”有话说:
葬墓墓志:洪起畏的墓内墓志共20行,满行44字,共920字,字口浅而细,字形小,行草书。这些墓志不仅讲述了洪起畏的生平,还提到了宋、元丁家洲之战、贾似道之死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值得一提的是,深情款款的洪起畏还为自己的妻子郎氏写下了许多“情话”,追忆曾经的夫妻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