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打车难 专车随叫随到愿意买单 管理得跟上 防止“电召车”变相挑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2-19 06:53   

出租车不接受马路扬手召,只能“电召”或定点上车,空车接到派活指令,就必须去搭载客人。

昨天,本报详细报道了出租车电召“苏州模式”,这类电召专用车运价比较高,整体运营情况不错,同时因与普通出租车分层次提供服务,因此高峰时段叫车成功率达80%左右,有效缓解了“打车难”。(详见本报12月18日A2版报道)

那么,杭州出租车电召现状如何?是否会接受出租车电召“苏州模式“?对电召出租车有着什么样的预期?记者再度进行调查。

杭州出租车高峰期,叫车成功率仅48%

苏州推出电召专用出租车,主要是为了缓解高峰时段“打车难”,那么杭州“打车”到底难不难,难到什么程度?

记者昨天在采访中发现,早晚高峰,以及下午4点左右、杭城出租车交接班时间段,打车同样也是“苦不堪言”。

陈先生是杭州一家科技企业的售后人员,接到业务就必须满城跑,大部分时间他都自己开车,但碰上车子限行,就只能打车。

“最怕下午3点半接到一个单子,打车真的太难了。”他说,“有一次我在马路边足足等了半个多钟头,好不容易拦到一辆车,还是和前面一个乘客拼的。”

马路上“扬招”打不上车,那么通过叫车电话叫车,能不能解决问题呢?

“也很难。”陈先生说,“马路上不好打车的时候,叫车电话很难打进去,估计许多人都在打,就算接通了,也不会有出租车来应答。马路上的生意都做不过来,出租车干嘛还要来接叫车的单子呢!”

目前,杭州官方的叫车方式有电话叫车、短信约车、网络约车、QQ约车、驻点扬招、微信约车等,据杭州交通局GPS定位应用中心统计,目前每天叫车业务约有5000人次,叫车成功率60%左右。

不过,高峰时间段叫车成功率在48%左右,“如果碰上下雨等天气不好的时候,高峰时间段更难叫车,成功率有可能低至30%以下。”应用中心工作人员说。

电召“苏州模式”有待观望,但也有人会为此买单

苏州的电召专用出租车运价较高,剔除了一部分并不急需出租车服务的人群,接受指令式调派,满足有迫切出行需求的人群,有运营时间限制,与普通出租车形成互补,缓解了“打车难”。那么杭城“的哥”以及市民,是否会愿意接受这样一种新的电召方式?

“不一定能开得下去,以前不是有‘大奔出租车’吗?后来不都慢慢不见了!”在杭州开了10多年出租车的张师傅认为,虽然电召专用车在苏州运转得挺好,但不一定能适应杭州的“水土”,“我们杭州人都讲究个实惠,而且现在各种打车软件这么多,何必还去找价格这么高的专用车!”

不过,也有不少杭州市民认为,电召专用车更加规范,而且时代在发展,“以前‘大奔车’不能适应市场,但现在就不一定了!”经常有商务往来的何先生说,“现在专车服务那么火,就是因为不同人对出行有不同的需求。如果电召专用车不仅能提供更快的应答速度以及更周到的服务,还是会有人买单。”


后续管理得跟上,防止电召车变相“挑客”

不过,无论司机还是乘客,都认为后续管理一定得跟上。

“杭州电召出租车如果推出来,貌似不会和普通出租车抢生意,但实际运营就不一定了。”杭城不少“的哥”对出租车新增比较敏感,张师傅也不例外:“虽然说电召出租车有运营时间限制,晚上马路上空车多的时候不会上路,也不能扫马路,但司机如果滑头一点,管得不到位,就很难说了。”

而对乘客来说,完善的后续管理也是电召出租车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打车之所以难,是因为有些时候、有些生意,出租车不愿意来做。”网友“两根”说,“苏州的‘电调车’最大的好处是接受指令,哪里急需就去哪里,不管路上有多堵,做这趟生意就不太划算。这在管理上有很大窍门,如果杭州也有这类车,肯定要严格根据规定来管理。”

不少人认为,如果类似车子推出,但又疏于管理,很容易造成这类车变相“挑客”,反而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就像之前记者在苏州体验的那样,下班高峰,就有“电调车”司机嫌记者所在的地方太堵,不愿意过去,就以已经带上客人为理由,拒绝接受调派。

杭州正在积极制定方案,将参考各方面意见

杭州市目前有9000多辆出租车,每辆出租车每天能接40多单生意。杭州交通局GPS定位应用中心每天5000人次叫车业务,在此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从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杭城百姓没有“电召”习惯。

之前,“快的”和“滴滴”的烧钱大战,让很大一部分人已经习惯通过手机APP叫车,即使现在通过打车软件叫车没有太大优惠,但许多人依旧保持了这个习惯。

而打车软件“专车”服务的推出,更是预示了将来出租车分层次服务、并通过“电召”方式叫车,将成为未来出租车市场的发展方向。

记者了解到,对于即将推出的400辆电召出租车,杭州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制定方案,在借鉴“苏州模式”的同时,也将结合杭州本地实际条件,并参考各方面意见。

或许不久,杭城百姓能在真有急事的时候,也有自己随叫随到的官方版“专车”。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吴佳妮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