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西湖会所还会“死灰复燃”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1-28 09:41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8日电 继“西湖会”改称“开心茶馆”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放后,国庆长假前后又有七、八家西湖风景区内的高档会所经整顿转型后重新开张,走“亲民路线”迎客。其中,原“虎跑翠越会”变身“五韵堂”,以茶道为主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喝茶人均最低消费8元;原长桥“佰荟楼”更名长桥“听雨楼”,转变为雷峰塔景区周边较为缺乏的咖啡屋和茶座业态,兼以展示美术文化;最为让杭州居民叫好的是西湖边著名的“涌金楼”向平民百姓全面开放,白天茶座,晚上爵士音乐会,人均花费20~30元即可在此消费,弥补了“西湖天地”商业区平民消费缺一角的遗憾。……

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刘颖介绍,自西湖会所全面停业整顿以来,已有近十家经过转型整顿,以平民消费的业态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还有十多家业态转型规划已通过审批,主要以书画展示、艺术展览和文化创意业态进行经营。

面对这些前“会所”转型后纷纷重新开张和经营的态势,有人叫好,也有人担心,这些“会所”会不会继续挂羊头卖狗肉,死灰复燃?

一、以“铁的手腕”整治会所

“十八大”后,中央要求各地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

杭州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会所整治,从今年1月15日开始整顿,至1月22日,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分四批关停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全部30家会所和高档消费场所,并且拆除了所有关于会所和高档消费场所的路标、指引牌、广告等标示。

自本世纪以来,杭州市连续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拆迁了长期占据西湖周边的单位和住户,打通了西湖,实行免费开放,实现了“还湖于民”目标和风景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使“免费西湖”持久性生存和对世人开放,同时方便市民和游客出游,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按照《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景区内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形成了多形式、多特色的服务网络,“高、中、低”布局基本合理,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旅游配套服务。据统计,在整治前,景区内有各类餐饮住宿类经营场所605家,其中消费档次较高的30家,占总数的5%;大众消费场所575家,包括众多的“农家乐”餐馆、“一元茶”茶室、“大碗茶”茶室等,占总数的95%。这些旅游服务设施不仅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而且也能平衡“免费西湖”后的收支,尤其实行免费西湖后,还带动了杭州市商业、物流、现代服务业等其他产业,间接效益达数百亿!一个“财富西湖”的魅力不断显现。

但由于当初一些知名企业租赁的经营场所装修豪华、设施高档、地理位置敏感,且在可进入性、可消费性上屡现问题,如一些企业以会员制或高价位消费阻挡了普通百姓进入消费;一些高档经营场所畸形消费,最终成为侵蚀党政干部的腐败温床,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强烈非议,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一些杭州市民说,本来打通西湖,迁走权贵,是为了“还湖于民”;现在办成会所,引进新权贵,实行高消费,使普通百姓望而却步,这与当初“还湖于民”的初衷已大相径庭!一些专家说,虽说富裕以后允许消费异构化,但象这样高价位的畸形消费阻挡大众消费,已使“财富西湖”变了味,腐了质!而更多的公众则希望清除这些西湖毒瘤,扫清腐败空气,还市民一个清洁的西湖!

在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以铁的纪律、铁的决心和铁的手腕,全面开展“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暨‘三还于民’专项行动”(还景于民,还湖于民,还园于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今年1月底之前关停了西湖景区所有30家高档经营场所。同时,还拆除了景区道路和公园内与高档餐饮、会所有关的相关指路牌、标识标牌、宣传广告牌53块。在全国是最早行动关停会所的城市之一。

刘颖说,不管外界怎么议论,对我们来说必须首先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与省市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必须以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的决心来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在此前提下,管委会也与相关企业展开平等谈判,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认识中央要求的必要性、合理性,同时,采取暂停收房租、减免税收等措施,“一企一策”与经营企业一起探讨转型经营的方案。


二、规划引导,科学布局

在对西湖会所进行整治和转型过程中,管委会也意识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景区的业态布局一直没有编制统一的规划,导致一些高档经营场所占用了公共资源,与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相违背。从长远来看,60平方公里的西湖景区范围内的经营场所布局和业态发展方向,确实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因此,在今年1月整治的同时,管委会专门委托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着手编制《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通过现场调研、专家论证和多次修改,《业态规划》已于4月上旬成功编制,并向社会公众进行了公示,开展多渠道的意见征求工作,以确保《业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该《业态规划》严格遵循世界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方针,充分保持和发展西湖特色,增强西湖的公益性和开放性,挖掘西湖文化、鼓励文创产业,近远结合、长期管控等五大原则。特别是对30家关停高档经营场所的转型提出了“一企一策”的指导意见:

(1)凡是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保护类别的建筑,应进行文化性和公益性的转型,以会议展览服务、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工艺美术品零售等为主要转型方向,可以有大众消费的茶饮和零售,但不能设置餐饮、住宿和办公。如胡雪岩故居内,原来专门设有药膳宴,不仅不利于故居保护,而且也给大吃大喝开辟了场所。在此次整治中关闭了药膳宴。

(2)对于在公园内、文化遗址范围内或者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场所,应结合所在范围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文化性和公益性的转型,以群众文化活动、会议展览服务、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现代传媒业、工艺美术品零售等为主要转型方向,可以有大众消费的茶饮和零售,但不能设置餐饮、住宿和办公。应允许百年老字号餐饮以大众平价餐饮的方式转型。如“文澜阁”现辟为大众讲堂,经常性地开设各种论坛,现在已经成为IT和新媒体人士的经常性集聚地。葛岭上的“纯真年代”则变身为文化影视爱好者观影和探讨的聚会茶楼。

(3)对于在公园、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之外,但又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场所,并且为非保护类别的建筑,应全面向公众开放,大众消费。但不能设置餐饮。如远近闻名的“江南汇”将转型为“淘宝大学”;面对里西湖的风情建筑“抱青会馆”将辟为“杭州书画展示中心”。

目前,根据《业态规划》的要求,杭州市已分批稳步推进30家关停场所的转型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经与经营单位多次反复的沟通与协商,除春节期间作为试点的“西湖会”成功转型为“开心茶馆”外,现在已有五韵堂、听雨楼、涌金楼、湖畔居花港店、柳铖道茶楼等近十家场所转型后面向大众消费;另外抱青会馆、五洋菩提精舍、上林苑等一批关停场所也拟订了初步转型方案,不日即将开张。


三、完善法规,健全制度,构建“法治西湖”

为了防止各种畸形消费再次回潮,结合这次关停工作,管委会已向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申报立项修订《杭州市公园管理条例》,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以进一步规范景区的业态布局和经营行为,指导经营场所的转型升级。此法规已于今年9月下旬经杭州市人大正式通过。

与此同时,为从制度层面对景区经营场所经营者作出更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管委会还修订出台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营场所从业规范》,并下发实施。首先,从工商登记源头抓起,完善了经营场所入驻审批监管制度,一律停止“会所”、“会馆”之类的企业名称登记注册与审批,已带“会所”字眼的但不属高档经营场所的也一律更名。

其次,在对商家加强行政审批监管的同时,加强合同管理。规定在产权单位与商家依法签订合同时,必须在合同中明确《业态规划》的有关要求,在工商执照中明确经营范围。另外还明确规定,经营者每年须向景区管委会提交上年度的经营报告,管委会结合平时检查或抽查对经营报告进行评估,如不符合风景名胜区保护要求,不符合相关规划内容的,立即进行整改,直至终止合同。

三、加强执法,狠抓落实。管委会结合景区日常巡查工作机制,抽调景区相关部门组成专项巡查小组,开展日常巡查,经常性地对每家整治后的场所开展巡查和暗访,确保其经营的合法合规性。同时,落实属地单位联动机制,在每个经营场所落实2名监管人员就地盯防,从而确保转型到位,也确保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关停的场所没有出现私自经营的行为。

《业态规划》是指导西湖风景区业态发展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有效依据。这次重点是对30家关停场所的具体转型方向从规划层面作了明确。下一步,将继续会同规划编制单位将公示中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修订,结合市人大常委会刚通过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九大景区控制性详规的要求,重点对整个风景区的业态空间布局进行完善,增强其完整性、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业态规划》编制确定后,将作为法定依据指导景区内产业布局和经营,不久的将来,杭州市将向世人展现一个法制完善,运作优良的“法治西湖”。(完)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作者:许群 应丰泽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