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见天日的福运门。
楷书的“福运门”以及“同治十一年”的边款。
50年前,为修建防洪大坝遭掩埋,成为建德人长久的遗憾
50年后,阳光再一次照在它身上,庄严、静默
一座倾颓了一半的古代城门,静静地站立着。50年来,阳光第一次照在它身上,庄严、静默。城门的另一侧站着不少老人,像孩子一样兴奋地议论个不停。当年城门被封埋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的确还只是孩子。
11月13日,杭州建德梅城最后一个古城门的发掘、清理工程全部结束——福运门(又称小南门),带着历史的沧桑和50年堆积的尘埃,重见天日。
为修大坝被掩埋
两个晚上小南门就不见了
“城门就应有人进出,有开有阖。像小南门这样埋在土里50年的很少见,它是受了委屈了。”陈海波今年71岁,他依然记得当初一锹一锹往墙门里填土,看着它从门变成墙,从墙变成坝。“好像是因为修水利,政府说要把小南门给掩埋起来,很多人都来帮忙。”
陈老先生现在四世同堂,而扛锄筑坝时还不到二十岁。他说,前后大概就两个晚上的时间,小南门就不见了,成了防洪大坝的一部分。
年近七旬的谢关保,是建德市严州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他是最了解梅城古城的“老建德”之一。他说,在上世纪60年代,下游富春江修大坝,导致上游新安江水位抬高。梅城出于防洪的考虑,在原古城墙的基础上,通过夯实土石加固的方式修建了防洪堤坝。因而古城墙和古城门就这样被深埋在坝体之中。“当时这个门算是热闹的,人来客往熙攘无比。这么多年来,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多瞧一眼,心想着能再见一次就好。”
陈海波和谢关保们的期盼,在今年11月变成现实。
“月初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在这个地方挖土石,一问才知道小南门要重见天日了。”从此陈海波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到这个工地来,看到城墙的第一块砖,看到城门露出了第一个圆弧。“我激动啊,你看看这一米长的条砖,这么漂亮的拱顶……”
梅城沿江三道古城门
都已发掘或重建
小南门一点点从防洪大坝里现身,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楷书的“福运门”以及“同治十一年”的边款。初步测量,包括现存墙体,该城门高约5.5米,宽约3米,纵深约6米。
“发掘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经过设计的,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证古城门不受损伤。”现场一位发掘人员说,小南门的发掘十分顺利,保护状态良好。
谢关保说,此次发掘小南门,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意识的保护行为。“一方面,梅城防洪大坝在避免江水带来隐患的同时,也阻断了水汽入城,一到夏天城区就闷热无比;另一方面,半个世纪的运行,梅城大坝也逐渐显现了安全隐患,需要加固改造。”正是这两个因素使小南门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建德市文保单位的负责人也对钱江晚报说,梅城又称梅花城,是古睦州府、严州府、建德县的治所。严州古城墙最早建在唐中和四年(884),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是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距今有65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古城墙。“梅城南面沿新安江一共有三道城门,由西往东分别是定川门(现已在原址重建)、澄清门(大南门)、福运门(小南门),现存的两座古城门大小南门,都是在同一时间被封入防洪大坝的。”该负责人说,2010年8月,梅城大坝加固工程正式后,澄清门于今年7月中旬被打开,目前正在设计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