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胎放开 生?还是不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11-20 07:17   

有没有发现,这两天,周围很多人都在热烈地讨论“单独二胎”?

11月14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重大举措而广受国内外关注。其中,“单独生二胎”的政策在民间引起的反响尤其强烈。

为什么“单独二胎”的话题如此火热?

我们想,这是因为它将极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看看我们周围,少量“70尾”、大量“八零后”,和他们的父母一代,今后的生活都将与这项政策息息相关。

随便举个例子。

去年4月份,我们做了一期关于“双独二胎”的专题报道(2012年4月28日《双独夫妻你想要第二个孩子吗?》),当时为了寻找采访对象,还要四处打听,因为那时符合“双独”条件的还是少数,单位的年轻同事里符合的也屈指可数。但现在,完全不同了,想找“单独二胎”采访,身边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去问那些35岁以下的年轻同事,几乎一问一个准,大部分都符合政策能生二胎。

昨天下午放学时,我们随便去了一所幼儿园,随机在大门口采访20个接孩子的家长(大部分是隔代老人),发现不符合单独条件不能再生第二胎的,只有4个。

计生政策从起初“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口号,到后来“晚、稀、少”的要求,直到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再到1982年正式写进宪法,已经走过40多年。前两天,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还说,这40年来,我国累计少生人口4亿多。

“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中国社会产生了整整三代独生子女。转眼间,大量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当爹当妈。如果说“双独”政策时,大家关心最多的是“你们能不能生?”而“单独政策”出台后,很多年轻家庭将要面对一个崭新问题——“我们还要不要生?”

生?还是不生?这个问题就像一台天平,两边的称盘里各有重量不一的砝码。每个“单独”的家庭都有一台这样的天平。有的家里,一端天平的砝码明显沉重,不管偏向哪边,都落得毫不迟疑;有的家里,天平忽高忽低,摇摇摆摆,游移不决;也有的,先把天平放在一边,忙几年手头的事情再说……每一台天平的摇摆,都是人生大事,是家庭大事,所有天平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大事,是国家大事。

昨天,我们采访了些正在天平前态度迥异的夫妻们,也采访了些已经生过二胎的父母们,还走进小学校园,采访了一些已经有了兄弟姐妹的学生们——作为媒体,我们的本分是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提供事实,最终的决定权,在每个家庭自己。

他们为什么坚决要生?

一个完整的家庭就应该儿女成双

朱女士,27岁,富阳人,结婚两年,正准备生第一胎。老公在事业单位上班,有车有房,两边父母家庭条件都不错。

我是肯定要生二胎的,这个问题我和我男人一直有考虑,今年年初,我俩还特意去计生部门咨询过。那时就想:现在还是2013年,我们先生好第一个,等再过几年,肯定就能生二胎了。

生二胎是我家的传统,而且很神奇,都是一男一女。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完整的家庭就该是儿女成双的。我就一个舅舅是只有一个儿子,现在想生也年纪一大把了,后悔死!钱多也没用啊,舅舅的儿子在北京不肯回来呢,丢下老两口孤孤单单守着大房子。

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走出去,人家多羡慕啊。虽然我从小到现在看我哥都很不顺眼,但是如果没有哥哥,那未来我和我老公就有四个老人要赡养,不说经济上,精力上也吃不消呀。而且长大以后,有什么事情我还能多一个人可以商量,毕竟我们是同胞兄妹。

我觉得生二胎的好处太多了。独生子女成长太孤单了,从小没人陪伴,所有人都围他转,所以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和人分享,会有很多教育问题。如果是两个小孩,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另外,现在意外事件很多,所以才有那么多失独家庭。生两个,万一出点事至少还有一个嘛。

(朱女士的丈夫也表达了同样观点:想生,为自己养老,也为孩子以后有个依靠。如果生一男一女就最好了,相差个5岁左右,大的可以照顾小的。我们虽说都是工薪阶层,生两个经济压力会比较大,但穷有穷养、富有富养,孩子总会长大。)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段静 姜晓蓉 何欣 通讯员 沈燕 制图 高薇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