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阡陌纵横的杭州城西 如今田地河道都成了林立高楼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11-05 07:21   

十月大水围城,让杭州人再次将担忧的目光投向发展迅猛的杭州城西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城市为何总是如此脆弱

益乐新村、蒋村、留下……老城西人眼里的这块土地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嬗变

本图根据老沈记忆所绘,图中地理位置或有偏差。

杭州城西,其实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地理概念。

在1958年杭州旧城墙被拆毁之前,杭州的“城西”一直指的是城墙外的西湖。那里是杭州人向西的第一个锚点,老和山、灵峰山从南面限定了城西的疆域,西溪湿地则提供了城市西进的腹地纵深。

而上世纪末城西文教区、翠苑大型居住区和黄龙商务圈的萌芽,则为城西奠定了初步的城市形态。“城西”就此成为专属的地产术语,乃至成为地方性经济的标签。

十月大水围城,近年来逢雨必灾的杭州城西再次暴露其脆弱:区块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似乎只带来了高楼林立的上半身。城西的新贵标签上,因多年未解的抗涝排洪出现越来越多的疑问和担忧。

大水退去,生活继续,但问题不该被遗忘。

现代化的城市为何在灾难面前,总是显得如此脆弱?解决城市内涝与城市的发展,该如何“和平共处”?我们以益乐新村、蒋村、留下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城西标本地块,来追根溯源。

标本地:益乐新村

曾经阡陌纵横皆可疏水,现在田和河都没了

“现在的城西农田没了,河流少了,就连余杭塘河感觉也变浅变窄了,而且河岸两边做了游步道,如今的河流美是美了,可突出了景观作用后,河道本身防涝蓄洪的能力却被大大减弱。”

49岁的老沈来自益乐村,是很纯粹的“城西人”。

“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我说老底子干完田里活,吃一碗白米饭配一块红烧肉,就是幸福的味道。”如今的老沈住着洋气的农居房,开着小轿车,收入可观,却常常怀念老底子田连着田、塘串着塘的城西。

城西的蜕变,确切地说益乐村的蜕变得从1984年说起。那一年古荡小区开建,征用了益乐村部分土地。然后住宅小区在城西拔地而起。

“上世纪90年代,城西1000多块一平米的房子没人要,老杭州人说,我们这儿是杭州的西伯利亚。”让老沈想象不到的是,城市化的脚步会迈得如此疾速。

“老底子的益乐村大着呢。”老沈在白纸上随手勾勒了几笔(见图),“喏,余杭塘河以南,古荡老街也就是现在天目山路附近以北,丰潭路以东,古翠路以西,大致这一片都是益乐村。”老沈说,那时候益乐村里400多户人家,几乎户户有塘又有田,最大的池塘有12亩,近8000平方米。那时候的城西阡陌纵横,水系发达,在老沈的印象中,余杭塘河是那么宽,就连开过船只掀起的大浪都让人印象深刻。老底子的城西也下暴雨,可即使雨水再大,村里居民一两层的木屋是从来没有被淹过的。

“现在田没了,河也没了。”在老沈随手勾勒的草图里,老底子益乐村的范围里有好多河流,东西走向的莲花港和冯家河北端都连着余杭塘河,南北走向的益乐河又沟通着莲花港和冯家河。不过如今不少小河流早已没了踪影,比如在文二路和文三路之间,原本还有一条无名河流,与现在的益乐河平行,同样连通着莲花港和冯家河,而相互平行的益乐河与这条无名小河之间,还有一条小河沟通彼此。

“城西已经不是以前的城西了。现在除了余杭塘河之外,其他的小河无一例外缩了水,益乐河现在浅得都只能叫溪了。原先这里下起暴雨,农田池塘都能蓄洪,冯家河与莲花港都连着余杭塘河,一旦两条河流水位过高,连接余杭塘河的两个闸口就会开动翻水泵,将水排向余杭塘河。可是现在没办法了。”老沈摇摇头一阵叹息,“据说有些房产商还把建筑垃圾直接偷排到河里,结果河床越来越变高,河流变窄了。”

今年10月,强台风“菲特”来袭,益乐新村全面失守,小区被淹,水位高达五六十厘米,损失惨重。

老沈说,被淹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造的益乐新村第一批小区,建造时地势就偏低。“2001年后,村里花了大价钱安装了强动力高压水泵,可这套系统守了11年,今年还是因为水位太高,最终水泵直接罢了工。”

事情过后,老沈一直在想,一直喊着“宜居”的城西怎么了?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王丽 鲁佳 通讯员 沈春芬/文林焱挺/制图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