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将随“雪龙”号载誉回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0-09-06 06:44   

新华社 发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昨天,从北半球高纬度的洋面上传来的一条消息让人鼓舞——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科考任务,乘坐“雪龙”号返回西北太平洋,目前正在回国途中。

作为考察队中的地球科学专家,39岁的浙江大学博士后王华军也将随“雪龙”号载誉回国,预计9月20日抵达上海。

这是一次创造历史的科考

王华军是浙大首位在北极进行海洋地球物理探测的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电磁法研究与软件开发,瞬变电磁数据采集与处理,极地地球物理监测等方面的研究。2007年到2009年在浙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徐世浙院士,出站后留在浙大地球科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在这次北极科考中,他负责海冰组的子课题“海冰厚度研究”,主要任务是“海冰厚度船载走航观测”与冰站的海冰观测,这是浙大与中国极地中心863滚动课题“极区海冰厚度船载走航观测系统研制”的前期工作。

对王华军来说,这次科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己的项目达成,更在于这是一次创造历史的科考。

在此次科考中,“雪龙”号科考船曾到达北纬88度20分的北冰洋深处,开展第六个短期冰面考察作业,创下我国船舶到达最高纬度的纪录。作为第四个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此次北极科考活动主要进行了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两方面研究,是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北极生态调查研究。在整个考察过程中,40多位多学科科研人员开展的为时15至20天的长期联合冰站考察,比以往历次考察多出5天以上。

他将带来最新鲜的北极

这次经历对王华军来说,可谓是终身难忘。在和商报记者的连线中,他给我们带来了最真实的记录。

“今天是长期冰站工作的第一天,这块冰方圆在10公里以上,厚度估计平均2米左右,表层的雪也有10厘米厚,可以在上面停直升机,冰下的海水有3000多米深。

午饭后刚上冰一会,听到雪龙船的防熊警报拉响,大家赶紧上船,开始以为是防熊演习,后来听说真有防熊队员看到熊了,我拿出望远镜观看,全船的人都在看。

防熊人员说,我们的科考船在北纬71度,西经168度的楚科奇海域一片浮冰区,邂逅了一只北极熊。当时,北极熊正埋头吃海豹,突然看到船驶来,吓得掉头跑开,一边跑,一边还不停地回头张望。虽然距离很远,但在长焦镜头中,这位“北极之王”身材魁梧、四肢发达,令人生畏。”

在科考期间,王华军拍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之前,由于受卫星传输的限制,我们还没能看到这些资料。等王华军回到杭州只有,商报记者将把这些资料第一时间和读者分享。

背景阅读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

这次考察是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考察队于7月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厦门出发,计划9月23日返回上海。考察队除来自国内(含台湾)的科研人员外,还邀请来自美国、法国、芬兰、爱沙尼亚、韩国的7名科学家参加,共计122人。考察活动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两大科学目标,在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脊等海域,开展与海冰大范围融化相关联的大气、海冰和海洋过程观测,以及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考察。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孟铁  编辑:罗祎
返回